2024年春晚不知道大家看了嗎?一曲《年錦》,是否觸動了你的心弦?
節目中,歌手們摒棄華麗禮服,身着華夏瑰寶——漢服翩翩起舞,贊頌新年,以不同風格的漢服演繹出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和對未來的憧憬。
漢服不僅限于舞台,如今大街小巷都能見到身着漢服的人們歡慶春節,而曾經,漢服卻因其獨特性而被誤解,甚至被誤認為是和服或韓服。

春晚節目《年錦》
初展頭腳

媒體對“漢服重現街頭”進行報道
時光回溯至2003年11月22日,首個因身穿漢服走上街頭并被媒體廣泛報道的人——王樂天,使“漢服”這一概念走入公衆視野。自此,一群熱愛漢服及其文化的人群湧現出來。他們以“同袍”相稱,取自《詩經》中的詩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他們共同傳承與推廣漢服文化,讓古老服飾回歸日常生活,賦予漢服新的生命力。
革新發展
然而,漢服普及的道路上并非一片坦途,質疑與不解的聲音時有浮現:有人認為漢服複興并無必要,有人覺得其繁複莊重難以适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還有人對其形制規範持有過分拘泥的态度。但正是這些挑戰促使漢服文化不斷自我革新,衆多改良版漢服應運而生,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賦予其現代實用性和舒适性,使之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破繭成蝶
經過無數同袍們的不懈努力,漢服文化終得豐碩果實。2018年中國華服日(農曆三月初三)的設立,标志着漢服正式得到官方認可,成為漢族傳統服飾的重要代表。而今年春晚,《年錦》通過展示複原款漢服之美,進一步證明漢服已破繭而出,從小衆走向主流,不論都市鄉村,随處可見漢服身影。
二十年光陰荏苒,從網絡社群的悄然興起,到如今走入尋常百姓家,漢服從曆史書頁躍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映射出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勃發。五十六個民族猶如五十六朵花,每一朵都是中華璀璨文化花園中不可或缺的一片花瓣。從漢服中,我們看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如何煥發新生,如何“活”在當下,融入生活,從而得以真實傳承與弘揚。這是一場滴水穿石的美麗之旅,亦是每一位熱愛中華文化者共同書寫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