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6日,《光明日報》刊發我院徐德莉教授理論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文如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徐德莉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意味着一個“全面”完成,另一個“全面”開啟,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标志着中國走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起點、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點,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确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實現後引領中國人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征程,體現了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跑的使命要求。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華民族為之堅持不懈的奮鬥目标。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曆屆中央領導集體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現代化基本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上不斷拓展和深化,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理論取得了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明确部署,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進程呈現階段性的循序漸進,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鬥目标上的不斷拓深,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奮鬥目标上的内在要求和中國共産黨一貫堅守的曆史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标,是發展階段的銜接,是曆史進程的貫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體現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二者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展現了我們黨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接續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曆程和燦爛前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量變”階段,為最終實現“質變”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承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改革發展,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是中國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耀眼标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國内生産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彙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國不僅構建起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教育等民生領域的社會保障體系,而且在人類反貧困史上譜寫了輝煌篇章。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8億多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标,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迹。這些都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說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我們長期努力奮鬥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起點。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标。
以辯證思維看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内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複雜多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從國内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态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闆,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特别是在科技創新領域存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在科技發展面臨外部打壓和遏制加劇的形勢下,亟待加快自主創新步伐。
為此,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些“變”與“不變”,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使命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經驗,直面現實問題,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全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