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研究重點基地
(伟德国际1946官网)基本情況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廣州大學基地是應廣東省委宣傳部要求設立的校級研究機構,其中心任務主要是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别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開科學研究與理論宣傳。廣州大學研究基地的主旨定位是服務大局作學術研究的開拓者;高舉旗幟做先進思想的傳播者,明辨是非做正确思想的引領者。基地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平台優勢展開建設,現有成員22名,均為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相關方向的博士,長期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與教學。基地主任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中源教授兼任。基地成員結構合理,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5名,講師7名,團隊成員精力充沛,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
一、組織架構
主任:趙中源
副主任:冉傑,吳陽松
秘書:左康華
特聘研究員:趙中源,馬鳳岐,歐陽景根,蘇啟敏,冉傑,劉莉,徐德莉,吳陽松,黎庶樂,蔡辰梅,左康華,李麗麗,羅迪,王雄,邵小文,楊柳,栾欣超,黎家佑,莫炳坤,黃罡,葉麗萍,黃炬
二、研究方向
基地設置三個研究方向: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該研究方向主要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多維度來研究闡釋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二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研究”,該研究方向主要關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性問題、前沿性問題與挑戰性問題,聚焦理論熱點、回應現實問題,發出廣大聲音。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問題研究”,該研究方向主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研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相關問題;聚焦新時代意識形态安全問題研究,師德師風建設、道德理論與道德教育等問題研究;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思想特别是新時代習近平黨建思想,探讨黨的建設面臨的問題、挑戰與對策。
三、研究特色與優勢
基地主要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平台優勢開展建設,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省一級優勢重點建設學科,學科綜合實力評估名列全省前列。基地成員均為馬克思主義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基地經過近年來的建設與方向凝練,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與優勢。一是積極關注國家重大的理論熱點問題,敢于發聲亮劍。基地成員積極關注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現實問題,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政治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有影響力的國家級權威報刊上發表了一批成果,引起重要反響。二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宣傳與學生的“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結合起來,切實提升基地的育人服務作用。基地堅持“理論為實踐服務”的研究導向,探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别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案、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切實提升育人水平并取得實效。三是依托廣州城市優勢,為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基地成員先後多批次深入廣州各地實踐調研,對廣州市的黨員幹部形象、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地方人大代表提案等現實問題開展研讨并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重要成果。
四、基地建設
基地自成立以來,展開了一系列的相關建設且富有成效。一是基地運行的制度建設。基地根據廣東省委宣傳部對基地建設的定位與要求,結合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實際,根據基地建設需要并結合成員研究方向,先後凝練了以“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政黨治理與政黨建設、意識形态與教育”為主要研究方向的三個研究小組;鼓勵基地成員多出成果,先後制定了基地成果培育資助方案等。二是基地研究的導向建設。基地的一個重要定位就是要密切關注國家的重大理論創新問題,先後多次組織成員研讨熱點問題并刊發了一批系列成果。如:黨的十八大以來如何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基地主任趙中源教授撰寫了《開辟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新境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貢獻》并刊發在《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上,受到理論界的熱烈反響并被二十餘家各類報刊轉發、轉載、轉摘。再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如何看待科學社會主義科學性”問題,基地迅速組織骨幹力量先後撰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社會制度的成功探索 》(羅迪)、《科學社會主義能更有效解放和發展生産力 》(左康華)、《科學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必然》(吳陽松)等5篇系列文章并刊發在《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刊上,有力回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問題。

附:關于設立廣州市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研究重點基地的通知



